從世界各大體育賽事的金牌榜來看,中國是名副其實的體育大國、強國。但是,在驕人的競技體育成績之外,中國的國民身體素質卻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。資料顯示,我國國民肥胖率、心血管疾病發病率、國民亞健康比率在世界上高居前列,近年來關于青少年體質普遍惡化的報道也成為討論頗多的社會話題,國民身體素質整體堪憂。
在體育強國的體弱國民中,成績斐然的優秀運動仿佛“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”,這一巨大反差的出現本身就極不自然,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。但在對問題原因的認識上,卻常歸因于國民生活方式的不健康,諸如工作忙、愛熬夜、沒時間鍛煉身體等,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國家應當為人民體育活動提供便利的責任。
與國家在競技運動員身上的高投入相比,對群眾性體育健身設施、服務的投入明顯薄弱。一個尷尬的現實是,人們想找到一塊適宜運動的免費活動場地鍛煉一下,也可能不那么輕松。
歸根結底,體育作為一項公共事業,要培育的是人民大眾的身體,強健全體國民的體質。體育觀念的反思與轉型,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體育事業的國民性上來。對競技體育成績的追求,更多是建立在提升全民運動參與度的基礎之上,國家應當扮演好“普惠”的角色,從根本上轉變體育投入的方向,讓人民享受到體育事業發展的利好。